回首頁 | 關於我們 | 先天性成骨不全症簡介 | 醫療資源 | 社會福利資源 | 如何幫助我們 | 最新消息 | 活動報導 | 病友交流園地 | 捐款徵信  
飛常人生書籍
67.5公分的天空CD

( 如需印刷版,請向協會索取 )
照護須知 | 治療方法 | 骨科醫師 | 醫療專論
【他是玻璃娃娃】

採訪.整理:呂靜雯 
特別感謝:臺南奇美醫院骨科部主任秦凌霄醫師接受採訪 
圖片提供:秦凌霄醫師

   在寶寶成長過程中,骨骼與腦部的發展,是同樣重要的。但是,你知道嗎?有一些寶寶在降臨人世間,即因其骨骼發育不全,稍碰輒碎,讓爸爸媽媽心疼不已。這些寶寶,我們叫他「玻璃娃娃」,喻有與玻璃般同樣脆弱之意。
   究竟什麼原因,會造成這些孩子像玻璃一樣脆弱?如何預防?預後情形如何?本篇特採訪骨科主任告訴您原因始末。

《原因》
先天性成骨發育不全(Congenitaosteogenesis Imperfecta),一般人稱為「玻璃娃娃」,或「唐瓷娃娃」。在十六世紀時,對於此項疾病,歐洲文獻Malebranche上已有最早的記載。
   此種疾病的真正病因在於結締組織形成出現障礙,另外,也發現與控制第一型膠原纖維之遺傳基因(COL1A1,COL1A2)異常有關。人體骨骼由兩大部份組合而成。其一是有機部份,另外則是無機部份。有機部份,是由膠原纖維,亦即胺基酸、蛋白質所組成。
   當基因控制的蛋白質合成發生異常現象,即影響到膠原纖維結構、形狀、強度,而造成一系列的惡性循環,並造成後續骨頭出現次發性的變化。
   一般家長會注意到孩子骨骼異常,通常都是孩子骨頭外觀已變形,或者稍微推拉或跌倒、就發生肢體骨折。甚至,嚴重者會出現多處肋骨骨折、引發多發性呼吸衰竭,造成死亡。
   另外,孩童重複性地發生骨折、肢體短小及功能障礙等,也極有可能是罹患成骨發育不全症。
   此種疾病發生率並不高,據歐美國家統計,四萬個寶寶之中,大概只會出現一個病歷,比例約為四萬分之一。

《形式與症狀》
   成骨不全症的分類一般而言,大致可分成兩大類:
(1) 先天型(congenita 即子宮內骨折):
   所謂先天型,是指媽媽在懷孕的過程中,胎兒在子宮中骨頭已斷。此種原因是由於胎兒骨骼結構異常,再加上母體子宮肌肉的收縮或母體姿勢改變的壓迫以及胎動等因素,造成病理性子宮內骨折。
   這種狀況很難診斷出來,因為,媽媽在懷孕的過程中,如果身體狀況正常,通常是不會照x光,即使超音波檢查,因胎兒正常肢體,也是彎曲的,所以,臨床上很容易疏忽或誤診。
   如果想確定診斷,就必須照x光,而懷孕期間照射x光又會產生許多副作用。一般婦女不願意照,除非是懷疑寶寶可能有這一方面的疾病,或家族裡確實有這一方面的遺傳病史。
   先天性的成骨不全症,預後情形通常都不太好,死亡率可高達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
   同時,先天性成骨不全的症狀有:胸闊很小,呼吸急促,腿部呈現明顯彎曲,四肢有多發性骨折,骨頭x光檢查顯示,皮質骨變薄,骨小樑,嬰兒肢體短小,骨骼硬度很差,骨骼彎曲、變形等。另外,也伴隨著許多其他表徵,例如:牙齒發育不良、皮膚韌帶疏鬆、,眼睛呈現深藍色(鞏膜之膠原異常,其色素即現出來)、個子矮小,胸擴及脊柱的畸型,聽力不佳,頭顱呈三角形等。
(2) 延遲型 (tarda)
   後天性的,亦即延遲性骨折,是在出生之後或開始走路才發生的,甚至於到青春期才發生骨折現象。
又分成較為嚴重型及較為輕為型。嚴重型的是三天兩頭就斷一次,造成癒合不良、短肢、個子矮等功能障礙。輕微型的是較嚴重的創傷,才造成骨折,通常骨折次數不多,同時,隨著年齡成長,到了青春期骨折次數會愈來愈少,預後情形通常比較輕微型較佳。
   延遲型方面,還是會有約百分之三十的孩子將來沒辦法走路,必須臥床或使用輪椅。另外百分之七十的孩子可以走路,但是,必須以肢架、義肢來加以輔助行動。
延遲型的發現年齡,差異性較大,比較嚴重的大部份都在一歲以前就因骨折而發現。而大多數骨折發生時間,約在寶寶蹣跚學步期。
因為,此時,意外跌倒、受傷機會比較大,尤其是下肢骨、大腿骨、小腿骨等,承受身體重量的肢體部位之骨折,發生頻率較高,而畸型比較嚴重。

《診斷》
成骨不全症的原因與遺傳有關,包括:體染色體顯性遺傳、體染色體隱性遺傳、基因突變或個體基因突變等。
如果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那麼可能家族每代都會有這種疾病發生。如果是隱性遺傳,雖然不一定每代都會有這種病歷出現,但是,可能性仍然很高。
如果是基因突變,目前,國外則可以透過表皮細胞培養,找出這些突變的基因。所謂切片,是用皮膚的纖維母細胞切出來一小片皮膚加以培養,讓纖維母細胞製造各式各樣的蛋白質、膠原纖維,並由這些蛋白質與膠原纖維的成分、結構、定性與定量的生化檢查,以偵測第一型的膠原纖維的量是否不足及是否有異常的第三、第五膠原纖維出現?
另外,也可以透過水合離色胺基酸(hydroxylysinonorleucine )成分的差異和第一型的膠原纖維成分量的多寡(成骨不全症,乃是由於第一型膠原纖維合成出現障礙)來加以診斷。
至於將來走向,即從遺傳基因工程著手,把突變的基因以手術修正過來。

《治療方法》
(1) 保護措施:
    a.家長須細心、耐心照顧幼兒。
    b.兒童須避免危險性的遊戲。
    c.使用保護性支架護具。
   一般而言,保護性措施有很多種,如果寶寶還不會走路,家長必須要十分注意,避免讓孩子跌撞或扭到。
如果孩子已經會走路,可以使用保護性支架,一般都是用鐵架。小朋友很小,肌肉發育還不完全,所以,使用的支架必須很輕便。
   在國外還有所謂空氣式支架,關節部位可以活動,屬於充氣式並具有支撐保護作用,但是,價錢比較昂貴。
(2) 徒手復位法:
如果是醫療條件不太好的醫院,當碰到這種狀況時,醫師可能就會用徒手復位法,把骨頭拉正,並打上石膏。通常,骨骼雖然可以修補,但所修補的骨骼是不正常的,強度也不高,一旦兒童恢復站立行動,往往發生病理性骨折。
   所以,當採取保守療法,用簡單的夾板或石膏固定,把骨骼位置固定在正常的位置,等到骨骼癒合之後,就要趕快把夾板或石膏拿掉,避免骨質再流失,開始保護性的復建運動。
(3) 手術處理
如果,同一部位骨骼斷了二至三次以上,就必須以手術處理,一般而言,是採取骨髓內釘。因為,孩子的骨頭是很小,且骨髓腔很窄,一般的鋼板根本打不上,加上骨頭很鬆,螺絲打進去很容易就鬆掉。所以,最好採骨髓內釘,固定在骨髓裡頭,才不容易再發生骨折的情形。
但是,採取此種手術治療的話,孩子會長大,等到兒童骨骼成長到一段時間之後(約三至四年),就必須更換較長的骨髓內釘。雖然比較麻煩,但是,症狀很嚴重的孩子如果不用這此種方式治療,家長也會擔心孩子再次骨折而不敢讓孩子行走或參與正常活動。同時,孩子必須對再次肢體骨折、行動困難、身心發現困難、適應不良等心理障礙。
另外,在骨骼畸型方面,最難治療矯正的是脊椎骨側彎畸型者,一但發生就非常容易越來越嚴重,甚至,影響到肺心功能,造成肺心衰竭而死亡。
治療方法,是一旦發現小朋友有脊柱側彎至四十度左右,就必須做脊椎固定手術,避免脊椎再度彎曲。這種脊椎固定手術是用特製的脊柱內固定器或合併脊椎骨融合術加以治療。
如果必須以手術治療者,在手術前,須先與麻醉醫師溝通,因為,這些患者可能有新陳代謝異常,甚至,對某些麻醉藥過敏,如果使用不當的麻醉藥,造成鈣離子輸送障礙,引發「惡性體溫過高」,造成病人死亡。
(4) 藥物治療
    另外,成骨不全症是否可以做藥物治療呢?基本上,這種病症和軟骨症是不一樣的。軟骨症通常是礦物質缺乏,例如:缺鈣、磷、維他命D等。成骨不全症則是非礦物質的缺陷,為膠原纖維方面的質量不足,屬於骨骼有機部份的異常。
因此,一般的生化檢查,只能檢查鈣、磷、鎂、維他命D、甲狀腺與副甲狀腺的功能是否正常的,但是,無法測出成骨發育不全症的病因。
所以,在藥物方面,現在一般治療軟骨症的藥物都不適合。而國外,目前發展出一些新藥,可以分析、製造第一型的膠原纖維,增加其量,然而,尚未普及。

《結論》
一般而言,除非有很明顯的家族史,才能在產前診斷出來。如果已經診斷出來,媽媽必須實行剖腹生產,不能採用自然生產,否則容易造成多發性的嬰兒生產骨折。
站在優生保健學的立場而言,生產與否,則必須考量清楚。如果父母有明顯的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最好不要再生了。隱性遺傳的話,雖然仍有罹患機率,但是,仍有可能生下健康寶寶。然而,如果有個體的基因突變,那麼誰都沒辦法預測生下的孩子是否正常?
另外,寶寶如果過了嬰兒期,一般而言,預後情形都還不錯。此時,要注意的是,怎麼樣避免骨折,維持肢體活動與發育,一但不幸發生肢體骨折,就必須接受適當的治療及避免肢體的畸型,維持正常的肢體功能,這是醫師和家長最迫切希望做到的。
至於,在將來則從會根本治療,以膠原纖維的改變與治療著手,亦即從基因工程努力,讓高危險群的寶寶不再是「玻璃娃娃」。

                         摘自媽媽寶寶之寶寶疾病觀察站

1999.09.30


< 回上頁 >
 
先天成骨不全症關懷協會(前中華玻璃娃娃社會關懷協會) design by guande.net
10342 台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86巷7號     TEL:(02)2556-2116     FAX:(02)2556-3120
郵政劃撥帳號:19441651     戶名: 社團法人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關懷協會